当“军功章”遇见“学士帽”——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暖心一幕
当“军功章”遇见“学士帽”——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暖心一幕
当“军功章”遇见“学士帽”——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暖心一幕“往左、往左……”近日,在哈尔滨工程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,出现了一幕暖心的(de)(de)画面:95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、中国人民解放军(zhōngguórénmínjiěfàngjūn)军事工程学院(哈工程前身,以下简称(jiǎnchēng)哈军工)老教员(jiàoyuán)李文煊在家人的陪同下,赶来参加哈工程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王传霖的毕业典礼。此前,王传霖记录下了老人70多年的烽火记忆,并细心整理(zhěnglǐ)成文稿。
毕业典礼当天,李文煊穿上最珍视的军装,胸前戴满军功章(jūngōngzhāng),特意准备了一本《军工大院里的故事》作为(zuòwéi)送给王传霖的毕业礼物,还亲自为这(zhè)个没有(méiyǒu)血缘关系的“孙子”拨穗。“这孩子就像我的‘孙子’,希望他今后无论身在何方,都能传承和(hé)发扬哈军工精神,为国家作出贡献。”李文煊说。
“我将铭记爷爷的(de)教诲,努力工作,为祖国的核(hé)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。”即将入职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的王传霖说。
1931年出生的李文煊是重庆人,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(jūn)第十六军三十二师九十(jiǔshí)四团三营营部(yíngbù)任参谋。抗美援朝期间,荣立三等功(sānděnggōng)一次,获评“志愿军先进工作者”。2023年5月,哈工程红色火炬学生社团组织“寻访老兵”活动,21岁的王传霖与李文煊因此结缘。从那时起,听老人讲抗美援朝的故事,成为王传霖生活、学习的一部分,他(tā)将(jiāng)李文煊的故事整理成了文稿,还主动承担起照顾(zhàogù)老人的责任。这对没有血缘关系(xuèyuánguānxì)的“祖孙”互相学习、互相温暖,结下了深厚的感情,成了无话不谈的“忘年交”。
“倾听爷爷讲的(de)故事,我仿佛也走进了曾经的战争(zhànzhēng)年代,常被老一辈革命家那种绝对忠诚、攻坚克难(gōngjiānkènán)、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感染。现在虽然(suīrán)毕业了,但我会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。”王传霖说。(本报记者 曹曦 通讯员 赵琳琳 李颖超)
“往左、往左……”近日,在哈尔滨工程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,出现了一幕暖心的(de)(de)画面:95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、中国人民解放军(zhōngguórénmínjiěfàngjūn)军事工程学院(哈工程前身,以下简称(jiǎnchēng)哈军工)老教员(jiàoyuán)李文煊在家人的陪同下,赶来参加哈工程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王传霖的毕业典礼。此前,王传霖记录下了老人70多年的烽火记忆,并细心整理(zhěnglǐ)成文稿。
毕业典礼当天,李文煊穿上最珍视的军装,胸前戴满军功章(jūngōngzhāng),特意准备了一本《军工大院里的故事》作为(zuòwéi)送给王传霖的毕业礼物,还亲自为这(zhè)个没有(méiyǒu)血缘关系的“孙子”拨穗。“这孩子就像我的‘孙子’,希望他今后无论身在何方,都能传承和(hé)发扬哈军工精神,为国家作出贡献。”李文煊说。
“我将铭记爷爷的(de)教诲,努力工作,为祖国的核(hé)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。”即将入职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的王传霖说。
1931年出生的李文煊是重庆人,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(jūn)第十六军三十二师九十(jiǔshí)四团三营营部(yíngbù)任参谋。抗美援朝期间,荣立三等功(sānděnggōng)一次,获评“志愿军先进工作者”。2023年5月,哈工程红色火炬学生社团组织“寻访老兵”活动,21岁的王传霖与李文煊因此结缘。从那时起,听老人讲抗美援朝的故事,成为王传霖生活、学习的一部分,他(tā)将(jiāng)李文煊的故事整理成了文稿,还主动承担起照顾(zhàogù)老人的责任。这对没有血缘关系(xuèyuánguānxì)的“祖孙”互相学习、互相温暖,结下了深厚的感情,成了无话不谈的“忘年交”。
“倾听爷爷讲的(de)故事,我仿佛也走进了曾经的战争(zhànzhēng)年代,常被老一辈革命家那种绝对忠诚、攻坚克难(gōngjiānkènán)、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感染。现在虽然(suīrán)毕业了,但我会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。”王传霖说。(本报记者 曹曦 通讯员 赵琳琳 李颖超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